首页

女王踩踏吐奶

时间:2025-05-30 07:00:10 作者:天问二号发射难度犹如“北京投篮上海进筐”? 浏览量:77146

  中新社丽水3月24日电 题:浙江烧饼:一座缙云城,半城烧饼香

  作者 邵燕飞 周健 夏霞

  揉面、包馅、撒点芝麻、再刷上糖油,随着“哧”的一声,面饼坯便牢牢地贴在了烧饼炉里……出炉后的缙云烧饼咬上一口,光听“嘎吱”一声,已是口齿生津。细细一品,表皮松脆、内质软糯。

  前段时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刊文介绍“世界上最好吃的50种面包”,中国烧饼赫然在列。而要说中国烧饼中的佼佼者,非浙江丽水缙云县的缙云烧饼莫属。

缙云烧饼。缙云县供图

  缙云烧饼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轩辕黄帝在缙云仙都以山泉和面,贴在丹炉内烤饼,所烤出的饼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之后当地百姓效仿之,用竹木作外桶,以窑土为内壁,制成烧桶,专用于烤饼。

  据典籍记载,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到缙云,吃了缙云烧饼,便对此味道念念不忘。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还专门派人到缙云,找到当年的师傅接到宫中,专做烧饼给他吃。

  “炉传千百世,饼香五千年”,如今,一座缙云城,半城烧饼香。无论是县城的烧饼示范店,还是仙都5A级景区的烧饼总店,或是街头巷弄不起眼的小店,只要循着香味,随意落座,烧饼的美味断不会令食客失望。

  缙云烧饼办副主任、缙云烧饼协会会长丁兴升受访时介绍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好吃的精华,在于缙云菜干的浓郁咸香,也在于饼皮烤至金黄的诱人卖相,而这样的灵魂,全都由缙云本地的风物所造就——选用本地芥菜品种“细叶九头芥”,经传统低盐回卤腌制和三蒸三晒加工成缙云菜干;选用本地特有的“908”小麦,成熟种子颗粒磨制成面粉做饼坯。

  常年做烧饼的师傅则个个下手稳准狠,待烧饼桶芯壁温度达到200℃左右时,将未涂有糖油的一面饼坯涂上水后迅速贴实炉壁。白白的面皮经高温烘烤后慢慢膨胀、泛黄、变脆……大约过四五分钟,香气迸发。

烧饼师傅烘烤缙云烧饼。缙云县供图

  “缙云烧饼的面团由老面发酵而成,完全为纯天然。烧饼制作看似简单,但却很有讲究,用料、和面、烤制等等,每个步骤环环紧扣,马虎不得。”潜心研究烧饼技艺36年的缙云烧饼“总教头”赵一均受访时说,就比如和面,还要结合天气因素掌握好发酵时间,适时作出调整。

  如今,缙云烧饼师傅们推陈出新,榴莲烧饼、牛肉烧饼、咸蛋黄烧饼等各种“新奇”口味层出不穷,满足食客味蕾。与此同时,小烧饼也“吃”出了大产业,2023年,缙云烧饼总产值达到34.8亿元人民币。

  据丁兴升介绍,缙云2014年成立“烧饼办”(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门支持烧饼产业的发展。当地还开设系统教学烧饼的“专业课”,多年来,已累计培训缙云烧饼师傅11577人,缙云烧饼从业人员达2.4万人。

  烧饼飘香,丝丝“乡愁”遍全球。数据统计,缙云烧饼已在中国各地开了8000多家门店,品牌分店还遍布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国学生体验缙云烧饼制作。 吕定音 摄

  从“路边摊”走向“品牌店”,从“小县城”迈进“大都市”,从“谋生技”转为“致富经”,缙云烧饼一路走来,呈现出“一业兴百业”的良好态势,也加快推进了缙云菜干、芥菜种植、缙云烧饼桶、炉芯、原辅料供应等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成为浙江省特色餐饮龙头产业和助农增收典范。

  承载着人间烟火,缙云烧饼将续写舌尖上的美味传奇。(完)

【编辑:姜雨薇】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理性看待新能源车企亏损

同时,电商出海对于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需求同样迫切。在东南亚,百世集团建立了仓库和快递运输网络,在出海的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例如,在越南,针对当地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自动分拣系统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

“中意遗产日”活动在广州荔湾举行

方李莉在书中详细剖析了费孝通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意识,一是中国要如何实现现代化,二是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第一个问题思考的是生态问题,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涉及到心态问题,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光反映在人与人之间,也反映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怎么相处的问题,这就是《费孝通之问》。她指出,费孝通先生将世界文明矛盾的根源归结于文野之分和东西之分,同时认为从根本上化解上述矛盾须从心态层面入手,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等经营主体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荐的“对标国际一流加强指标测评,提升国产机器人精密减速器性能(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铸造智能装备检测体系,助力电力产业提质增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批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

古韵焕新生,南京千年古巷熙南里何以“弄潮”?

交流团一行还来到大陆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走过风雨桥、穿过吊脚楼、看原生态歌舞表演,零距离感受苗族同胞的当下生活和苗寨的别样风情。

【湾区青年说】俄罗斯留学生成新“广府人”:努力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到海外

停用的老水塔被改造成“灯塔咖啡”,拾级而上,台阶的尽头是一张充满少数民族元素的大幅海报,店内挂满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的装饰画,文艺咖啡馆与多彩民族风相得益彰。“我们经常来这里坐坐,很有亲切感。”土家族人蒲云菊说,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的“网红”打卡点,能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